蔡康永說:“1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后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
大部分人工作都非常專一而封閉,在一個螺絲釘的崗位奉獻七八年,在本領域多少有點發言權,誰也不會在這時候想著換個行業重頭開始。上班太累了,下班就想睡,工作差不多能賺個不高不低的錢,剩下的時間就剩下買買買和吃吃吃了。
俗話說,技多不壓身。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單獨死守著一片鹽堿地早就遠遠不夠了。前一個獵頭朋友前幾天告訴我,現在的很多90后的簡歷了不得,都是某某名校的MBA,金融碩士等等,擁有多元化的學習背景與豐富多彩的工作能力,簡直讓人后背發涼。幸好自己出生的早,要不然跟現在的小朋友競爭,單從簡歷上就要輸掉一大把。你以為自己混的還可以,但后面的年輕人早就以更低的薪水,更豐富的視野,更強健的身體向你撲來了。如果單從同齡人上來看,如果你比別人多一份技能,就有可能在職場上得到更多的資源和能力,說不定還會成為自己在職場上異軍突起的助推器。
認識某財富管理機構 投資總監李先生,他的理想職業是進入金融機構從事金融管理相關的工作。為了華麗轉身,他選擇讀MBA,“我知道自己其實心里最想干的還是金融行業,但我明顯資歷欠缺,選擇來到美國杜蘭大學攻讀MBA正是我為自己職業轉型邁出的重要一步。”除了學歷的提升外,知識的豐富,美國杜蘭大學MBA帶給他更多的是國際化的視野以及看待事物的全局觀。“通過在美國杜蘭大學MBA班的學習,使我對全球化、無國界理念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以前我在國企,面對的是典型的中國老板;讀書之后我去了國際投行,面對的是典型的外國老板;現在我工作的單位是一家民企,是一家具有國際化背景的財富管理機構,老板也是MBA。美國杜蘭大學MBA的精神鼓勵我打破常規,勇于挑戰自我。“我從做了5年多的國企跳轉到金融投行,這是我在進入美國杜蘭大學MBA一年之后所作出的決定。經過兩年多的MBA學習,現在的我已經知道金融行業需要什么樣的人、而我自己又適合什么樣的公司和職位。可以說如果不到美國杜蘭大學讀MBA,我想我現在仍然還在當初的那家國企。”提到進入美國杜蘭大學MBA前后的職業變化,他笑稱這是一個“冒險又精彩的轉身”,也正因為這次轉身,前進的道路變得越來越寬闊。
其實學習的很多東西當都是在你學完后的很久很久以后的某一天,你才會發現這個東西幫你大忙。當然,也有很多時候,當機會來到的時候,你發現就算幾乎掉在自己頭上也抓不住,后悔自己當初為什么沒有多學一點?
我學過很多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我不敢說自己懂的東西很多,但至少別人跟我聊些什么事情的時候,我多少皮毛會知道一些,如果不是非常清楚東西我能夠立刻想象到,這個領域有哪些書哪些人?我可以去立刻把這些資料找出來學習。我知道的多一些,就會覺得心里的安全感也多一些。安全感并不是來自于某個人或者多少房子多少錢,而是來自于自己對這是社會和世界的認識,多了解一些這個世界,心里就多一分底,也更加有能力行走于整個世界,而不僅僅是自己上班的小格子或者城市里不敢有絲毫的變動和離開。
龍應臺在《親愛的安德烈》中說過:“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會給你快樂!”
其實,這同樣適用于我們這些在職場奮斗的職業人士,我們同樣需要學習,需要提升,需要一份有意義的工作。可以有更多選擇的權力。我們在下班后努力學習,并不僅僅是為了加薪晉職,更是為了更好地生活,為自己能夠有更多的從容和自信,在面對各種人生的難題,讓自己有能力去選擇更加有尊嚴,有成就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