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裔國際CEO的數量已多到不可思議
據調查發現:美國的500強企業中,外籍CEO有75位,其中10位是印度裔。英國裔(籍)9位。另有來自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土耳其等在內的其他國家的人士擔任CEO。中國香港裔(籍)和中國臺灣裔(籍)分別有1位,但中國大陸人卻榜上無名。
谷歌公司CEO桑達爾·皮查伊(SundarPichai)
微軟公司CEO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
而且,除了谷歌與微軟,摩托羅拉、百事可樂、諾基亞、軟銀、Adobe、SanDisk、聯合利華、萬事達卡、標準普爾......這些在中國人心目中轟雷貫耳的國際巨頭,其CEO級別的高管位置居然都被印度人拿下!全球最大的電信運營商沃達豐集團前首席執行官阿倫·薩林(Arun Sarin)也是印度人。美國最大的有線電視運營商Comcast的首席采購官也是印度人。
如果僅僅某些知名公司的CEO是印度人,可能還不足以讓人感受到不可思議和震驚已經達到什么程度。谷歌董事會的13位高層領導中,居然有4位是印度裔。早在2005年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就顯示,硅谷三分之一的工程師是印度裔,高科技公司里7%的CEO也都來自印度,中高層管理者中印度人的比例更高。今天的比例更是比10年前高得多。
越來越多的印度人也開始擔任歐美知名商學院的院長。
在國人心目中,美國的哈佛大學商學院是一個只要子女能進去學習就算光宗耀祖的常青藤學校,2010年7月上任至今的該學院第10任院長尼廷·羅利亞(Nitin Nohria)是印度裔,他也是哈佛大學102年歷史上的首位外裔院長。這讓我們情何以堪?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院長蘇尼爾·庫馬爾(Sunil Kumar),印度人。前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院長、2011年5月至2013年3月出任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院長的迪帕克·詹恩(Dipak C. Jain),也是印度人。
相比之下, 中國人在美國高科技企業中的能獲得管理崗位的不僅鳳毛麟角,而且還在全線潰退。能去美國的很多都是從中國頂尖學府(清華、北大、中科大等211、985名校)畢業的高才生,最終在美國卻只能當純打工角色的工程師、架構師。原來硅谷被稱為IC的天下,I指Indian,C指Chinese。但現在,硅谷的別名已經叫“印度谷”了。
為什么被我們很多中國職場經理人追趕的世界科技巨頭一個個地被印度人直接“接管”了,印度人成了這些國際科技巨頭的CEO,或是其他高管了呢?
話題為什么被我們很多中國職場經理人追趕的世界科技巨頭一個個地被印度人直接“接管”了,印度人成了這些國際科技巨頭的CEO,或是其他高管了呢?
道理其實再簡單不過了:我們的管理能力不如人家。
印度人的管理能力是怎么來的?之前有獵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印度員工的簡歷中,在教育經歷方面,他們無論技術專業是什么,都同時還有一個MBA學歷。
怎么會是這樣?為什么每個高校的印度學生全都學習MBA呢?
人家印度人是這樣回答的:所有印度學生都是這樣。大多數人根本說不清原因是什么——已經完全習慣成自然了。如果哪個學生不學MBA,在印度才會讓人感覺難以理解,如同在中國上學居然不學中文一樣不可思議。 MBA已經是印度所有大學生的必修課程。
印度大力發展MBA管理學院。
印度不僅專業的管理學院長期持續發展,而且將MBA課程普及到了所有高校的所有專業學生中去了。在印度所有高校畢業生中,學習MBA也成了一個默認的必須選項。
人家都那么拼命了,你還在糾結嗎?
職業上升是普通人進入上層階級的唯一路徑,這點沒有錯,但我們也可以為自己的職業位置加點上升的"催化劑",想要晉升為世界一流科技巨頭的高管:通過系統地學習和不斷地提升,快速積累階級上升所需的資源。
而美國威斯康星協和大學MBA匯集了企業高層管理人才,背景強大的校友為學生創造難以復制的人脈圈;
畢業后,學生將獲得國際認可的美國威斯康星協和大學的MBA學位證書,高含金量的學歷幫助學生獲取更高收入的職位,完成經濟積累;
該項目注重培養學生的全球經濟視野和全局市場眼光,利用雄厚的師資力量和融匯中西的優質課程,讓學生掌握市場脈搏,及時決斷,成為市場的先行者......
一年半的讀書期間,高效地進行量的積累,快速完成階級上升的質變。如果你也想快點實現管理者的階級上升目標,可盡情騷擾小編哦,了解美國威斯康星協和大學的MBA和FMBA學位能為你的階級上升路途產生多大的催化作用。